千百年前,就有着“土壤不足以摄生,山川不足以周卫”的诗句。
水与土壤,象征着生命的滋养与根源,二者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诞生与发育提供了先决条件,无论是植物享受阳光的温暖,经受冰雪的考验,动物寻找栖息之地,持续种族的繁衍,还是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探索旅程中,水土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植物依赖它们汲取养分,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动物依赖它们寻找食物和栖息地;人类社会更是建立在这坚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生产、生活和探索。水与土壤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平衡,当两者的和谐遭到破坏,一切生命的根基就会遭受威胁,而水土流失,即是这种破坏的明显标志。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壤表层覆盖物不断遭到破坏,裸露的土壤受到水的冲刷,土壤自然生成需要长期的时间沉淀,但此时土壤流失的速度逐渐超过了其自然生成的速度,在此恶性循环下,表层土壤全部流失,下部岩石暴露,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到破坏,这就是常说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无法有效吸收雨水,增加了地表脆弱性和地表径流,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供了前提条件。肥沃的表层土壤被冲走,植被无法健康生长,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则会对土壤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加速土壤流失,同时破坏植被和动物栖息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生态系统遭到损害则会无法完成自我调节,使其保持良好循环,从而破坏地壳稳定,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在“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1972年“人类环境大会”的召开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全球重视,在我国党的十七大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二十大中演变细化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将山水放在首位,彰显了其重要的地位。
若想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走近其生态与地质奥秘,对“生态损害-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的综合管理和恢复措施,实现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解决:
1.坚持绿色理念,把握水土“主旋律”。践行好“绿色”这一发展理念,加大相关宣传科普,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水土流失的认识,推广科学的水土资源利用、保护措施,构建全民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2.明确政策奖惩,唱好水土“高低声”。政府结合国家《水土保持法》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因时而动因势而动,制定适宜且易落实的政策措施,使得水土流失治理得到有效保障;
3.发动多方参与,奏响水土“最强音”。水土流失治理关乎于每一个人,需要全民参与,政府牵头植被恢复保护与农业生产方式改进;工程建设妥善处理废渣弃土;生态修复建设制定完善有效规划;个人积极配合政府治理建设,参加环保活动,做好水土流失治理的践行者和监督者。
通过上述努力,能够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和“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一体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且最大化发挥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加速迈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