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准确把握自然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与演化发展趋势,2021年5月30日—3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召开“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水环中心、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等政府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共计33家单位领导和专家与会。会上,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首席及5名项目负责汇报了2021年项目阶段性成果,昆明中心、乌鲁木齐中心、哈尔滨中心、烟台中心、应用地质研究中心5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云贵高原、西北内陆干旱区、海岸带、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北林耕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规划。与会专家高度认可研讨会召开取得的实效,一致认为建设国家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意义重大,不仅解决了自然资源分类、区划、站网布设、指标体系构建等关键技术难题,还实现了建立融合共赢的合作机制目标。专家建议,要加快建设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为系统解决云贵高原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成为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出不同区域、不同尺度下自然资源系统演化规律和生态环境退化机理等科学认知成果,进一步把观测体系建设引向深入,聚焦服务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能,使之成为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转型发展、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一项核心业务。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云贵高原现有台站情况,促进交流合作。5月31日上午,与会领导和专家在海口林场副场长何银忠同志和云南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站站长彭明俊研究员的陪同下,前往云南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站进行调研。生态站副站长杨旭副研究员以测流堰、平衡场、径流场、林间小气候等观测设备、观测指标及观测频次为重点,介绍了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站的整体观测情况和重点研究方向。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方面的长处和特色,对下一步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今后昆明中心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学习相关单位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增强创新动力,推动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向前发展。